"人与强权的斗争, 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Monday, February 20, 2012

一场集体自慰大会 -- 看蔡林辩论会有感

大家都知道,英超足球联赛的打比战和“双红大战”等赛事未必都精彩,但场内场外充满话题,肯定很热闹。由于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和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的辩论会在非中立场地举行(由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ASLI)及马华公会智囊策略研究所(INSAP)联办),加上会前传出安排不公的消息,冷眼对它并无太多期待,218日下午就抱着看“双红大战”的心情,在电视机前观看蔡细历如何在“恐怖主场”“招呼”林冠英。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华人政治分水岭:两线制会否成为两种族制,马华的立场是反对“两种族制”。然而,双方都没能紧扣着主题辩论,经常是各说各话,把辩论会当成政见发表会、群众大会,就像两个自由搏击选手在台上耍起套拳那样。双方在主题上没什么交集点,交锋只也集中在州政府施政等低层次课题上。


林冠英至少点出了“两党轮替”的概念,并批评了巫统高举“马来人主权”旗帜之下的两种族制。反观蔡总,由始至终都无法阐明他所说的“两种族制”到底是什么。是马来人在野,他族在朝吗?还是马来人在朝,他族在野?几十年来,巫统掌控国家大权,联盟政府内部的马华“当家不当权”(马华自己承认的),国大党、民政等更无足轻重,连公民社会追究国家机关过失都被马来极端种族主义分子诬蔑为挑战马来人权力,这不是“马来人在朝,他族在野”的“两种族制”,是什么?另一方面,如果换成民联上台,但“行动党制衡不了伊斯兰党”,马华所渲染的“马来人在野,他族在朝”的说法当然也不能成立,那么马华反对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林冠英在辩论中已一语道破,马华怕(反对)的是行动党在朝,自己在野

“自己讲,自己爽”

辩论会伊始,只见抽到1号的蔡细历一上场就省却理据铺陈、逻辑推论,以老掉牙的“伊斯兰国家”课题攻击行动党为“伊斯兰党的好帮凶”、“政治的太监”,并揶揄其善于制造假象,可得奥斯卡奖云云,却不敢提到前首相马哈迪在2001929日的“伊斯兰国家”宣布,更不敢面对本党几十年来支持巫统的伊斯兰教化努力(包括修宪、立法、执法等)的事实。再说,摆事实、讲道理,政治的太监这形容词似乎更适合用在巫统淫威下的马华自己身上。

林冠英方面,也没能清楚说明如何制衡伊斯兰党的伊斯兰教化努力。不过,这主要是国内政治现实使然,是国家和国内非穆斯林不解的难题,非战之罪,马华在此课题上穷追猛打,只能暴露自己的弱点,100步笑50

蔡细历自暴己短的另一个例子是,他挖苦行动党只能在槟州出任首长,在其他州属只能让位,然而这些都是州宪法限制所致,也是马华当初所支持的。蔡总以拉曼学院、拉曼大学为例,吹嘘马华的“政绩”,殊不知已不经意地暴露了该党“当家不当权”的窘境。在辩论中竟能如此歪曲事实,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也教党外观众看傻了眼!

蔡总在辩论中一直把两个字挂在嘴边:民粹。他批评民联派钱,奉行民粹政策。这种批评不完全错,但是只要看看当前大街小巷国阵成员党党所所张挂的,首相与当地头目肖像各居左右的派钱(500令吉“援助金”)海报,加上另外分派给学生、垦殖民、公务员的种种好处,谁还能比国阵更“民粹”?总之,派钱买票之风不可长,两大阵营都应该停止,人民也要有足够智慧去反对。

双方在辩论中,大部分时间都离题万丈。在以马华党员为主的提问观众的推波助澜之下,蔡总采取主动,以民联在各州施政上的小问题,紧紧咬住林冠英不放(同时回避联邦政府的大问题),后者被迫回应。蔡总在发言中,一直揶揄行动党“自己讲,自己爽”;基于以上所述,这句话其实比较适合用在他自己身上。

赢了气势,输了风度

客观地说,占据主场优势的蔡总在气势上占优,一直处于攻势。然而,可能由于性格和口才上的弱点,表现得莽撞,受人诟病。譬如,一上场就没头没脑地以羞辱性标签给对手方扣帽子。另外一次更严重,不小心被林冠英抓到语病,说他“对贪污不紧张”,他就受不了,马上抢话反驳。须知,对手的发言时间是有限制的,这么做等于抢劫(对方时间),属于很无礼兼无理的举动,换作是正式辩论赛,是要被扣分的。


还有一次,林冠英巧妙地提出翁诗杰曾承认马华捡巫统的“面包屑”,蔡总急于反驳,竟然狂踩本党前总会长,让观众看傻了眼!林冠英反应快,马上作出一幅趣怪的“难以置信”表情加以“配合”,这可称得上是本次辩论会的经典场面

冷眼注意到,蔡总几乎全程称呼林冠英为“总秘书”,而非“秘书长”。须知,林冠英的秘书长党职是社会主义政党一党之首,绝非马华党内那没有民意基础的总秘书职位可比。蔡总看来并非故意贬低林冠英,但搞错对手职称毕竟是失礼之举。

反观林冠英,面对对手的歪曲事实、敌对阵营观众的找碴挑衅,却能全程面带微笑保持冷静,谈笑用兵,表现出大将之风。可以说,蔡总赢了气势,输了风度

四载冤气,一朝宣泄

马华在308大选以来的4年间,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在华人社会几乎成了过街老鼠,党员们自然积了一肚子冤郁气,回想起1990年代的风光,更是心理不平衡(这是人之常情),很自然的便会把这笔帐算到对手头上,特别是夙敌行动党。这次好容易等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行动党党魁自己送上门来,自然要好好“招呼”他才对得起自己。于是乎,我们就见到种种乱象。

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前排观众席都被马华阵营占据,行动党阵营被塞到后方去。结果,电视观众总是看到蔡总的发言如何受认同,赢得满堂欢呼,林冠英的发言如何受质疑,遭受观众喝倒彩。到了观众提问时段,摆在前方的麦克风便很“自然”的几乎被前者独占了,抢得13个提问机会中的8个(61.5%),相对于对手方的2个(15.4%)。 这样的座席安排也未免偏袒得太露骨了吧!

“拖车姐”发飚
马华阵营观众的提问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拖车姐”黄女士。她无视这是个讨论国家路线大课题的场合,不顾个人仪态,以超高分贝声嘶力竭,歇斯底里地向林首长质问地方施政上的两个鸡皮蒜毛小课题。最糟糕的是,其中一个问题事后被揭发为无中生有,而另一个充其量也只是一面之词。

华人是好客的民族,有一套待客的礼数,断不会故意要客人“好看”。马华口口声声自诩代表华人,怎么连华人待客之道都不懂

一场集体自慰大会

在电视画面上,只见马华阵营一票中年人不顾形象,手舞足蹈、左晃右摆、跳上跳下,又拍桌、又尖叫、又摇旗(印着"MCA"字样的纸牌)、又呐喊的,陷入集体亢奋状态中,要把4年来的冤郁都一下子发泄出来。他们确实抢尽了镜头,赢尽了场面,然而骗得了自己,难道也骗得了场外千千万万的观众?说穿了这只不过是在自娱自乐自爽,活像一场集体自慰大会

热闹有余,影响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观众的提问/批评,两位辩手正面回应的不多。在林冠英方面,由于有8人的提问/批评针对他,每段3分钟的回答时间显然不够。主办当局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好的安排,譬如将回答的时间与问题的数目挂钩。

总的来说,这场辩论会的台上质量只属一般,但作为一个开端,值得肯定,特别是林冠英深入敌营的勇气。另一方面,由于观众(电视上只看到前座)素质低下,台下质量惨不忍睹。这些人把现场搞得像激情的足球赛或政治造势大会多过像理性的辩论会。这样子不择手段为本党辩手唱和造势,自然赢尽了场面,另一方面却不经意丢尽了面子。让你在只容纳几百人的会场内赢了又如何,会场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党外观众呢!主持人陈亚才的一句“发言的勇气,聆听的雅量”可圈可点!

在国外,高阶政治辩论会过后往往有民意调查,探究辩论会的影响。在国内,这类调查并不存在,论者只好凭个人观察作粗略评估。虽然这场辩论在场内场外都制造了许多话题,热闹非凡,但冷眼认为在辩论会过后,马华的基本盘还是会支持马华,行动党的基本盘算还是会不离不弃,只是有部分游离选民会被马华阵营(特别是“拖车姐”)的出位“演出”吓着,质疑马华党员素质,而对该党产生反感。至于林冠英“为何那么笨,送上门去让人羞辱”的问题,如果林冠英果真有心施展苦肉计,那么其“奸计”已得逞了!

2 comments:

  1. 从辩论前要求翁为主持人,到挑逗蔡失口评论翁…那壶不开提那壶…
    为下一次的党选加温…
    奸计得逞

    ReplyDelete
    Replies
    1. 蔡有点像广州话说的“鬼拍后尾枕”,原形毕露,呵呵~~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