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强权的斗争, 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 米兰·昆德拉 (Milan Kundera)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控制那只制造橡皮胶印的手!

在千呼万唤中,第11届全国大选终于被首相的灵感带出来了。遗憾的是,根据35日宣布的提名日与投票日,这一届的竞选期只有一个星期左右,继上届的9天后,再创历史新低!

平日,执政党对反对党的宣传活动及人民的议政活动已极力打压,借口就是这些活动在平日并无必要。现在,很明显的,连大选期间他们也要尽量压缩人民仅有的议政空间。

民主讲求对民众赋权,让百姓经常参与、议论与监督政事,远不止于投票。然而,垄断了主流传播管道的执政党,不断向民众灌输错误观念,让民众以为大选就是民主的一切,有大选就等于有民主,而自己平时不得监督批评行政部门的所作所为,否则便是反政府不爱国

当权者这些年来借助西敏寺制度的缺陷,趁着民智未开、民主落后、种族猜疑之机,透过种种限制民权的法律和制度,侵蚀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并直接或间接控制传媒,造成行政权无度膨胀,一党甚至一人独大,国会早已成了他们的橡皮胶印。结果,人民失去了监督批评政府的权利和作用,导致当权者随心所欲地施政,往往未经科学论证和公众辩论便轻率推行损害国家利益,甚至祸延后代的重大政策。1970年代推行的教育单语化、1980年代开始的公共事业私营化和国产车计划、1990年代实行的无数超大型政绩工程21世纪初的小学数理英文化等都只是比较突出的例证,而国家人民到今天还在付出没完没了的代价。

在大选中,选民理应考量错综复杂的众多课题与政策主张,经过权衡折衷才最终选出所属意的政党或候选人。议会选举并非零和游戏,所以其结果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席次组合。要让一个政党执政也不一定非得让它赢得5分之43分之2议席不可,世界上拥有6成、一半,甚至不到一半国会议席的执政党比比皆是。

然而,在多届大选中,国阵却把错综复杂的课题浓缩成一个:稳定与发展(包含所谓世俗回教国);却把大选结果的多种可能性简化成一个:坚持要求以3分之2以上席次执政。(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大选近乎公投,同样地产生极端结果,但又欠缺充分的公众辩论。)

当权者之所以能突出稳定发展者的形象,有其客观因素。我国是个得天独厚的国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天灾,却遍地资源,同时从前英殖民政府那里继承了一套完备的行政制度。由于人口暂时还不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前列。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贫富悬殊,低下层阶级受尽剥削,经济总量却仍有一定保障,碰上世界或区域经济好景时,甚至能交出耀眼的增长率。于是,当权者一面压制民主力量与反对声音,一面将上天恩赐与人民劳动成果归功于自己,将自己包装成安定繁荣的化身,把替代政党抹黑成动乱穷困的使者,成功塑造政治二分法:选择国阵,就是选择稳定、发展;选择其对手,就是选择放弃稳定、发展。

国阵的制胜之道其实很简单:长期准备好于己有利的客观条件;然后把错综复杂的大选课题浓缩成一个,再透过派发政治糖果大选支票等手段,让顺民以为要发展稳定只有选国阵;再进一步向顺民开价:只有超稳定的绝对多数席次,才能确保发展稳定。

更糟的是,反对党也常不吝助其"一臂之力",如回教党的形式主义措施、脱离现实的政策主张和政治目标就居功不小。另外,反对党也不曾尽力与国阵争夺对发展稳定的诠释权,揭露其发展稳定的虚假与片面性,甚至默默认同其定义,也是很大的错误。

显然,当权者不自满于化国会为橡皮胶印,而要利用种种不公平的制度措施,连制造橡皮胶印的那只手也一并控制了,再三缩短大选竞选期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而已。

(写于2004年全国大选前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